第(2/3)页 有了这么好的机会,向来坚挺的叶晚,怎么可能会不死死抓住呢? 等到罗旋和陈晓端,双双赶往公社,准备请公社主任,给自己开一张出行证明的时候。 却恰好看见刘富贵,他也在公社主任的办公室里谈工作。 这一次, 由于自己和陈晓端是去省城,大队部出具的出行证明,已经有点儿不太好使了。 而陈晓端,她是有单位的出行证明、有工作证。 人家和罗旋这种无业青年,社会地位完全不一样。 公社主任这个职位,马上就要被换成原先的正兴大队,大队长廖先民了。 正在公社主任办公室里,挂职锻炼的廖先明。 一听说罗旋要来开出行证明,便毫不犹豫地扯下张信签纸,三下五除二就将证明开好了。 拿着证明。 罗旋和公社主任、还有刘富贵打了个招呼,转身便准备走。 “等一下,罗旋。我这里有个遇到个事情,深感棘手。你来给我参谋参谋,该咋弄?” 刘富贵开口道,“这不是前一次,我们农机厂拨出了一大批款项,用于支援农村建设。 可问题是,现在我们农机厂的销售情况,很差。 如果我们,一边继续加大支援农村建设的力度。而另一边,我们的产品又积压在库房。 这样一来,要想维持我们工厂里的日常运转,就会变得很艰难了。 现在正好遇到你也来了,咱就商量商量,看有没有什么解决法子。” 此时,正是开春不久。 各个地区的那些生产队,他们购买打鼓机、脱粒机兴趣不大。 所以, 原本红红火火的农机厂,现在进入了销售淡季。 又加上刘富贵听从罗旋的建议,拿出来很大一笔资金,去帮助农村的社员们。 这就使得农机厂的流动资金,出现了严重的短缺。 听到刘富贵这么说, 罗旋双手一摊:“领导,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?我哪懂什么销售。” 说完, 罗旋和陈晓端二人,头也不回的便出了办公室。 “你小子!” 刘富贵追了出来,“走走走,现在也是中午了。我带你们去餐饮服务社,咱一边吃一边说。” 罗旋呵呵一笑:“这还差不多嘛。你明明知道,我不愿意在那些公社领导面前得瑟,刚才却偏要在办公室里问我。” 等到三人在餐饮服务社的雅间里落座。 罗旋问:“现在在市场上,你们有多少竞争的同行?” “上规模的有两家,一家是宁遂县机械厂。还有一家,就是盐都市机械厂,他们也在生产打鼓机、脱粒机。” 刘富贵道:“他们卖的而且价钱,比我们卖的还要更便宜一些。” 罗旋道:“质量上呢?质量上的差异大不大?” 刘富贵道:“由于有南华宫的同志,和你偶尔来给我们的质量把把关。 所以我们农机厂的质量,要稍微好上那么一点点。 但我们的打谷机,一台卖的是195块钱。而这2家机械厂的打谷机,却卖的153块钱。中间悬殊了足足42块钱呢。” 罗旋摆摆手:“价钱不是问题。重要的,是要突出咱们产品的卖点、和加大推销的力度。 如果销售方法得当的话,黄铜都能卖出黄金价钱。 同样的道理,要是将一块黄金,交给一个不会做销售的外行,他最终,也只能将它当作黄铜价钱卖掉。 现在我教你一个法子:将所有的销售人员,全部都派出去! 让他们尽力抢占各个县、市供销社的库房。将原本放在,你们机械厂库房里的这一批农机,统统压到那些县、市供销社的库房里去。 这样一来,资金不就回笼了吗?” 这个时期, 可没有什么实销月结、账期,更什么代销之类的说法。 单位之间都是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。 甚至是先打货款、后发货。 反正都是国营单位,谁也不怕谁赖账。 只有发展到了后期,各个地方的集体企业、公家企业,因为效益不好,造成了大家的流动资金都很紧张。 最后,才会导致出现了无数的“三角债”,造成原本就经营困难的这些企业,更是雪上加霜。 当时的情况,“三角债”甚至严重到了,国家还专门为此,成立了一个“三角债专项清理领导小组”。 但在这个时期。 红星农机厂,只要把货发到其它的供销社库房里面,就不存在什么“收款难”这一说。 这就相当于,只要农机厂能够把货压出去的话,就能收到大量的现金回来。 听完罗旋的话。 刘富贵摇摇头,“现在离收割水稻的时节,还早着哩!那些供销社的生资门市,怎么会愿意拿钱出来进货呢?” 罗旋嘿嘿一笑,“刘福贵同志啊,首先你要先知道一点:这天底下,就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! 哪怕就是狗屎,它也得有个狗屎的价钱。” 陈晓端眉头一皱,“罗旋,你的意思是,我们厂的农机也降价?靠着低价,去抢占别人的库房?” 罗旋摇摇头,“打价格战,损人不利己,那样最后会搞得大家都没钱赚。” “刘副厂长,你可以想象一下,咱们公社那位供销社主任,他首先放在第一位的,是单位的利润吗?” 罗旋道:“并不是这样的。他首先追求的,是他自己的工作成绩。各级供销社,都有大把的流动资金,放在账面上闲置。” “既然这样,我们就给他送上一个业绩吧!” “开一个订货会,每个公社里的供销社,如果订上20台打鼓机,就赠送2台。县级供销社,订货100台,赠送10台。” 罗旋道:“这样一来,在他们做月报表的时候,就可以向他们的上级,说自己‘争取’来了多少台打鼓机。此举又能给单位上,创造出多少效益...” 这个时期的供销社,他们的经营理念并不灵活。 几乎就是按部就班的:进多少货,卖多少货,中间给单位赚取了多少利润。 然后再把利润统统上交。 而供销社需要资金的时候,上面自然会往下拨款。 因此, 这就造成了供销社的负责人,他们对商品的单价并不敏感。 对单品所创造出来的的效益,也不是特别清楚。 就那么稀里糊涂的进货,稀里糊涂的卖,反正又没有谁和他们竞争。 所以, 在这些供销社的销售报表上,正常的亏损、或者是赚取的利润,都很平常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