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四章 即时通信软件-《超脑黑客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过,马修对会员的控制倒是蛮严格的,在达到标准的几十个人当中,只挑选了五人,然后再召开协会会议,大家对这五人进行讨论,再淘汰了两人之后,sam协会便有了7名成员。

    考虑到懂硬件方面的人比较少,新增加的三位当中,有两位是对硬件比较精通的。并且这三人都不是拉丁学校的成员,其中一位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。

    由于有了其他人的加入,林鸿的工作大为减轻,他这几天都在研究即时通讯软件方面的内容。

    上次他就已经注意到,因为系统平台的不同,他和其他几位成员交流起来有点困难,因为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微软的dos,而其他三个都是苹果公司的,连硬件架构都不同,更别说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了。

    现在又有新的成员加入,并且还不是同一个学校的,平时他们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,就出现了困难。急需一款能够跨平台的即时聊天软件,并且最好是能支持多人同时聊天的。

    林鸿这些天都在查找这方面的资料,途径主要是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。

    他了解到,即时通讯软件实际上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,刚开始的时候是出现在多用户操作系统中,例如兼容分时)系统和mulnix的前身)操作系统。

    最初的时候,即时通信功能是被用来作为系统服务而开发的,例如“打印”或者“邮件”进程,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之间,通常会用短信息或通知进行信息交流。

    后来,开始用于局域网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。例如,林鸿第一次在学校机房上课的时候,亚瑟入侵他的计算机,使用的就是操作系统中自带的这样一个局域网通信功能。

    互联网兴起之后,这些协议通信协议被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所了解,逐渐在各大主流操作系统上出现了一些即时通信软件。这些软件使用协议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协议架构,一类是基于点对点,也即客户端和客户端直接进行通联,另外一类则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联系,然后再由服务器进行中级转发。

    点对点的通讯比较简单,就和打电话一样,必须两人同时在线才能进行联系,如果有一方网络并不是很好,或者对方并不在线的话,通讯显然就不能进行。还有一点,点对点通信只能同时和一个人进行通联。

    而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架构,这类似bbs,有一台专门的服务器作为“中央枢纽”,大家都和这个“中央枢纽”联系,例如告诉他,我要发信息给某某,麻烦帮我转发一下。这样,就算对方当时不在线,等对方在线的时候,服务器再发给他也行,这就是延迟发送。

    并且,第二种架构还有一个优点,那就是可以进行群聊,一个人对多人发送信息,让建立聊天室有了可能。

    亚瑟和马修之前进行联系的那个名为xaric的通信软件,就是建立在这个架构之上。

    林鸿专门针对这个软件进行了研究,发现这个软件所使用的协议是irc协议。

    这个协议是1988年由芬兰人雅尔口*欧伊卡林恁开发出来的,是一个互联网实时文本消息协议,是专门为了bbs或团体成员之间进行内部沟通交流而设计的,允许点对点,也允许一对多,甚至还包括了文件共享方面的内容。

    林鸿了解了一下,发现这个协议是公开的,也就是说向所有人都免费开放,就像是其他常见的dp,ftp协议那样,可以随意使用,无论是用于商业用途和个人用途。

    林鸿对其心生佩服,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,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人做着贡献,从最开始的电子技术、无线电技术、到现代的电话技术、计算机技术,正是有着这些技术前辈们的无私奉献,做着基础方面的建设,才能够逐渐发展到今天。

    林鸿心中琢磨着,这个软件自己编写出来之后,也免费给大家使用,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    第(2/3)页